施明德文化基金會

Menu

Skip to content
  • 創辦人
  • 最新消息
  • 大和解
  • 活動
  • 故事
  • 能夠看到明天的太陽
  • 關於我們

哲學家傅科 Michel Foucault 1926 – 1984

Maybe the target nowadays is not to discover what we are but to refuse what we are.
彷彿世界的標不再是發現我們是誰,而是去否定自我。

― Michel Foucault

lykN7nRCeX3K3i9mbLhc0Tl72eJkfbmt4t8yenImKBVvK0kTmF0xjctABnaLJIm9

無庸置疑地,傅科絕對是二十世紀最精彩的哲學家之一,也是最具行動力的哲學家。他對權力運作精闢入裡的剖析與批判,他對言說狡詐的洞悉與揭穿,他對揭露訓育秘密與瘋狂的反抗,最後無庸置疑的是他深深的對「人」關注。

Foucault

當頭髮還沒離開時的傅科。

images-9

68年,在街頭吶喊的傅科。

那裡有權力,那裡就有反抗。
― Michel Foucault,性史第一卷引言

images-10

I don’t feel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exactly what I am. The main interest in life and work is to become someone else that you were not in the beginning.

我不覺得我需要知道我確切是誰,我覺得人生重要的工作是讓自己成爲不是當初的那個你。

― Michel Foucault

images-8michel-foucault-1_4889969

What strikes me is the fact that in our society, art has become something which is related only to objects and not to individuals, or to life. That art is something which is specialized or which is done by experts who are artists. But couldn’t everyone’s life become a work of art? Why should the lamp or the house be an art object, but not our life?
我們社會裡最讓我驚訝的是,藝術已然成為只與物有關不再與人有關。藝術成為專門的藝術家所造。難道每一個人的生活不該是一件藝術品嗎?為什麼是一盞燈或一棟房子是藝術的物件,而不是我們的人生呢?

― Michel Foucault

• Michel Foucault- el sujeto y su derecho al secreto

3082877762

It’s  not enough to affirm that we are gay, but we must also create a gay life.

光是確認我們是同性戀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創造一個同性戀的人生。

── Michel Foucault 傅科

傅科1960年到法國中部Clermont-Ferrand大學哲學系教書,在那裡他愛上了他的學生丹尼爾.德菲 Daniel Defert,德菲畢業後必須去突尼西亞服兵役,傅科也隨之突尼西亞大學哲學系找了一份教職。傅科與德菲從1963到1984年傅科因為愛滋病過世,一直是親密的伴侶。德菲在傅科過世之後,發起了法國第一個對抗愛滋病的組織,同時致力於同性戀者權益與健康的提升。由於當年法國並未承認同性伴侶的同居和婚姻的權利,使得德菲作為傅科的繼承人,有著非常艱辛的繼承與稅務過程,直到2014年法國國家圖書館以380萬歐元買下德菲繼承自傅科的37000頁的手稿。

daniel-defert-aides-portrait-heteroclite-lyon-copyright-Emmanuelle-Marchadour

Daniel Defert一個哲學教授,傅科的愛人也是他的遺產繼承者。

想知道更多
傅科wiki

在台灣的出版品

s3253686

瘋顛與文明

知識的考掘

相關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 Google+ Pin on Pinterest Email to someone

Post navigation

← 文學家王爾德 Oscard Wilde 1854 – 1900
電腦之父艾倫.圖靈 Alan Turin 1912 – 1954 →
Widgets

標籤

Akinori 主權 二二八 二二八事件 人民導報 兩岸 台獨 吳金鍊 吾雍‧雅達烏猶卡那 大和解 宋斐如 常識 懲治叛亂條例 政治犯 新生報 施明德 施蜜娜 林茂生 殖民地 民報 民進黨 泰源事件 泰源烈士 白色恐怖 空襲 紅衫軍 絕食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軍法大審 自焚 自由 艾琳達 萬年國會 蔡英文 蔣介石 蔣經國 通緝令 邱義仁 鄭南榕 阮朝日 高一生 高俊明 黃信介 黨主席 黨外
  • 施明德文化基金會
  • Google+
  • Youtube

1990年5月21日凌晨,在25年半漫長的囚禁生涯之後,施明德先生重獲自由,他說:「忍耐是不夠的,必須寬恕。」

相關

施明德文化基金會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 2015 Nori Org Tw. All Rights Reserved.
    ↑ Back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