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出獄不久的政治犯施明德出任「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總幹事,以民主、人權為主軸,主張解除黨禁、報禁、戒嚴令、改選萬年國會和司法獨立。台灣一個政團的模式呼之欲出,「沒有黨名的黨」雛形漸備,儼然有衝破戒嚴之姿。
大家都在想要怎麼突破黨禁,我坐牢時也跟蘇東啟提過「沒有黨名的黨」。我當時就說:「為什麼黨一定要有名字?用『公司』或『店』也可以,只要能把有相同觀念的人集結起來、組織化,有理想、有目標、有領導,就是一個黨。」
── 施明德口述《沒有黨名的黨── 美麗島政團的發展》P.65
整個運動在主軸上也開始帶進了「人權」的觀念。以前都是談民主,罵國民黨怎樣貪污,但在1978年的選舉,「人權」開始在整個台灣出現。直到1979年12月10日的高雄事件,也是台灣人第一次紀念「世界人權日」。歷史被國民黨污蔑成「叛亂」,真相是黨外人士高舉人權,為台灣創造歷史。
對我來講,台灣真正的反對運動是從1978年的選舉開始。那一年可以感覺到全台灣的反對運動氣勢高漲。以前除了選舉,沒有其他黨外活動,黨外省議員基本上也只是有些集體質詢而已,並沒有推動全國性的反對組織與活動。
── 許信良口述《沒有黨名的黨── 美麗島政團的發展》P.66
施明德總幹事幾乎都住在助選團。冬天沒有熱水洗澡,夜晚洗冷水。睡覺時用兩個沙發併在一起。有時候睡到摔到地上,就把沙發的腳綁住再繼續睡。
我們公職人員就是分配到哪裡去助選,擔任演員的工作。真正推動選務工作、發落工作的幕後導演是施明德。
── 張俊宏口述《沒有黨名的黨── 美麗島政團的發展》P.74
助選團分南團和北團,經費大部分靠黃信介的捐輸,黃信介不願自居「團長」,而採「總聯絡人」的名義。施明德覺得黃信介這樣的從政者知道謙卑,才得到榮耀。
對於黨外共同的十二大政見,施明德說過,我們要把黨外候選人的政見訂的很硬,才可以防止一些投機政客的加入。對這些候選人來說,大人物站台是他的光榮,所以會爭著要這些大人物站台。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助選團對地方上的選民可能是很大的啟蒙,因為過去地方政客不會講關於國際事務和憲法的題目。
── 艾琳達口述《沒有黨名的黨── 美麗島政團的發展》P.76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 粉絲團,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